戴森的創新公式:「發現」問題,「發明」未來

摘要

把一項已有的技術用在一個全新的場景上,一款屬于未來的產品就出現了。

當大語言模型、人工智能牢牢吸引住人們的目光時,依然有人年輕人在物理世界,嘗試,從材質和技術上,創造出用戶體驗絕佳的產品。

在這場主題為「尋找未來發明家」的設計競賽中,參賽的作品不乏加濕器、木制兒童玩具等市場上已經出現和成熟的產品形態。不同之處在于,它們從造型、材質以及工作原理上,都幾乎被完全重塑。

這樣的做法「很戴森」。

上世紀80年代,英國人James Dyson正是用一臺放棄了傳統集塵袋的氣旋式吸塵器,顛覆了傳統吸塵器行業,并建立了戴森品牌。此后,持續不斷的創新中,戴森繼續推出了吹風機、直發棒、風扇、空氣凈化器等產品。James Dyson在個人自傳《發明:詹姆斯·戴森的創造之旅》中,是這樣總結他的產品思路的:

「用技術大幅改善已有產品?!?/p>

8月2日,極客公園在2023年戴森設計大獎(以下簡稱「JDA」)中國大陸賽區決賽現場見到了一群Z世代的年輕人。在他們設計的作品原型里,可以感受到James Dyson的設計思路在今天依然被延續和發揚著。

 

解決一個問題

幾乎每一個JDA上的新創意,都能讓我們感到驚奇。

八強中第一位登場的選手李亞寧,設計出了一款基于腦機接口技術的靈巧手機器人工具,旨在幫助殘疾人實現包括抓取在內的多種預期復雜動作。

來自清華大學的團隊將聲學檢測運用在了哮喘治療的監測中。區別于傳統的氣流檢測,新產品可以讓治療和監測兩個過程融為一體,從而得以讓呼吸慢病患者的病理管理更便捷且完善。

還有一款看起來很有藝術范的非插電陶瓷黏土加濕器。利用材料毛細管吸水的特性,輔以花瓣形結構設計,實現了零排放的加濕效果。

2023JDA八強選手李亞寧展示作品「靈巧仿生手」 | Dyson

而所有這些設計,創意都源于這些年輕設計師們在生活中發現的具體問題。

設計出靈巧手的李亞寧同學,是一位左手先天手指缺失的殘疾人。對于普通人來說簡單的抓取動作,是他本人和現有醫療器械都難以完成的一項日常任務。

來自清華大學的設計團隊,則是關注到了哮喘和呼吸道慢病患者普遍藥物遵從性差的問題。用聲學信號代替氣流信號,可以更精準地實時完成監測,解決患者「不知道用藥到底有沒有效果」的痛點。

至于那款不插電的加濕器,解決的其實并不是用電的問題。實際上,設計師的靈感來源于每年數百萬噸的陶瓷垃圾。解決陶瓷廢料這個社會問題,才是他的創意來源。

2023JDA八強選手劉佳明展示作品「打印黏土加濕器」 | Dyson

也就是說,靈感來源于發現問題,而創新和發明,則是用來解決問題。

實際上,這同樣是James Dyson本人決定在2005年創立JDA的原因:優秀年輕發明家,一定可以通過原創設計,為所有問題提供新穎的解決方案。

如今,走到第18年的JDA,已經為全球390位獲獎者提供了獎金,超過70%的國際獲獎者正在嘗試將其作品商業化

;而自2016年進入中國大陸后,已經有超過1萬名中國青年人才參與其中,其中的佼佼者也獲得了戴森提供的獎金、媒體曝光、參與全球論壇等行業機會。

 

可持續密碼:左手創新,右手環保

對于James Dyson來說,發明永遠是第一重要的事。

在2022年接受媒體采訪時,已經75歲的James Dyson依然表示,自己「90%以上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發明上」。不要忘了,他還有一個重要的社區身份:一家雇員超過14000人的全球公司的首席工程師。

所以,從最樸素的商業角度出發,James Dyson對于發明的執著,以及巨大的精力和金錢投入,一定不止于「情懷」或者「精神」這么簡單。

戴森認為,發明的過程應該和可持續緊密結合,發明應該重塑未來。

有兩個角度可以理解「可持續」和發明的關系:

第一,可持續可以讓科技找到更優解(Rethink)。

這里的「發明」不止于技術突破和工程創新,「可持續」則關乎于能源、醫療、教育、農業等一系列重要社會議題。

換句話說,就是如何利用技術,實現「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」。而這也是戴森以及 JDA 參賽者發明的產品的重要目的。

例如,2021年中國大陸地區的冠軍作品PowerMutualism,就通過有效利用自然資源藍藻的光合和呼吸作用釋放電能,讓人體的汗液可以和陽光、空氣共同作用,為小型穿戴設備供電。

現場展示過往歷屆JDA的獲獎作品 | Dyson

第二,讓年輕人有機會重塑世界(Reshape)

James Dyson有一個著名的「5126」次故事,那是一個關于「發明者」的試錯故事,從第一次試驗到原型機成功,戴森用了4年。

但其實那段故事其實還有一段同樣曲折的續集:從原機型問世,到成功地把它作為一款產品推向市場,「創業者」James Dyson用了兩倍于發明的時間。

因為商業需要的確定性,有時候會和創新所面臨的不確定性產生矛盾。戴森本人不止一次地經歷過這樣的現實沖突,他甚至希望以「失敗者」作為題目書寫自己的故事,所以他也更執著于對創新可持續的投入。

因為這段經歷,James Dyson知道發明者要面對的挑戰和痛苦,他更希望年輕的發明者,能夠有一個更寬松環境。而 JDA 正是這樣一個平臺,戴森希望能用這個平臺,去鼓勵年輕的發明者,讓他們有機會通過技術,改變世界,重塑未來。

 

是第10年,也是第一天

2012年底,戴森中國市場,James Dyson親自帶著他「最心愛的孩子」——戴森數碼馬達——來到上海,第一次分享那個關于「5126」的故事。

如今,戴森已經進入了在中國市場的第10個年頭,除了規模擴大、品牌影響力做大之外,它和中國創新者之間的關聯也變得更加密切。

戴森硬件工程師團隊負責人胡宏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通過JDA,他可以感受到中國年輕發明家們正在越來越多地關心醫療、教育、可持續等社會議題。

戴森硬件工程師團隊負責人胡宏飛(左)接受媒體采訪 | Dyson

過去7年,JDA已經收到了來自100多個高校的2300余份設計作品,并向25所工業設計院校實驗室提供了公共支持?!冈谖易x書那個時候,我完全不敢想自己有機會和全國、全球的創新者一起交流?,F在年輕人的平臺和視野已經大不相同了?!购觑w告訴極客公園。

他同時認為,JDA是一個真心換真心的平臺?!复魃粫蛥①愓哂腥魏呜攧丈系年P聯,我們只是給年輕人一個起跳平臺,起跳的作品由他們自己完成?!?/p>

胡宏飛最后還分享了一個讓我們有些吃驚的設計原則。盡管消費者都覺得戴森的產品外形獨特,但外形的設計永遠優先級要低于技術和產品功能?!腹δ軟Q定了它的外形,而不是我們首先就說要做一款很酷的產品,并非外形驅使設計?!挂舱侨绱?,我們可以在每年的JDA展臺上看到各種「奇形怪狀」的產品。

2021年,在面對極客公園的提問時,戴森告訴我們:他正在參與研發新的電池技術,準備下一代產品。

「我努力不滿足于現狀,為未來做足準備。這就是現狀,明天將完全不同,我們每天都要重塑自我(reinvent ourselves),不斷開發新的技術來解決新的問題?!?/p>

這是屬于James Dyson的極客精神,也是這家公司走向未來的底氣。哪怕這已經是它們進入中國的第10年;哪怕距離第一個氣旋吸塵器原型機,已經過去了40年,但他似乎永遠活在成為發明家的第一天。

最新文章

極客公園

用極客視角,追蹤你不可錯過的科技圈。

極客之選

新鮮、有趣的硬件產品,第一時間為你呈現。

頂樓

關注前沿科技,發表具有科技的商業洞見。

正版资料免费资料大全